《刷新、犧牲、新衛生、傳染、清新、機器人、空氣、家政、潔客幫、香煙、戴森、現代人。三》

周育正

入圍理由

周育正以精準的觀念性手法,一方面拓展藝術領域內對作品形式、類型的既定認知,另一方面也探索出富有啟發性的實踐路徑。宛如社會關係中的特殊「感染因子」,藝術家將原本不可能湊在一起的物資、勞動、服務,乃至於商業品牌全數聚集一堂,形成非典型的「異業結盟」;無論是來自臺北石碇山區的手工麵線,還是家電品牌贊助的清掃機器人,皆能在其展覽架構中融洽地交會,形成極具巧思的資源調度暨交換模式。他獨特的問題意識不僅充分發揮創作實踐的悠遊潛能,也不斷擾動我們對於藝術生產關係的既定想像。
(主筆/王聖閎)

展演日期:2018.05.12-07.08
地點:TKG+

關於作品

藝術家訪談

相關評論與報導

作品簡介

本展覽為周育正此系列計劃的第三階段,名稱參考社群媒體標籤(Hashtag),並置關鍵字構成。繼前二階段於上海、香港的發表後,本次展覽拓展新詮釋,與傳統曬麵師合作而生成的雕塑《雲霧、山嵐、曬麵場》,繪畫集出版,並透過展場設置的戴森空氣淨化風扇,以及潔客幫APP預約展場清潔服務等設計,藉繪畫、雕塑、表演、出版,以及品牌、機器(人)、APP服務系統、傳統技藝等元素之運用,以「衛生」的概念演繹造型藝術,強調視覺造型背後工序,在既有事物的機制中產生另類的操作與思考模式,形成來源與結果間的相互辯證。

藝術家簡介

周育正,出生於台北,現生活及工作於台北。畢業於法國國立巴黎高等藝術學院(l’E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es Beaux-Arts de Paris)與塞納河(La Seine)研究計畫學程。作品通過多元媒介,包括裝置、出版、繪畫、協作與展演,處理社會與美學的相互關係,以簡潔而精心策劃的知識與美學技巧,展現藝術、物體和空間的特性,以及對大眾媒體、體制和生產系統的批判。近期個展、聯展遍及海內外各大重要美術館與藝術展會。曾獲2011年第九屆台新藝術獎年度視覺藝術大獎及2012台北獎首獎。

製作團隊

藝術家│ 周育正
展場暨視覺設計│周育正
贊助與合作│Dyson、石碇許家麵線

藝術家對談

藝術家 周育正

在現代社會裡,「衛生」一詞幾乎成為某種生活表徵。從公共空間到私人居家環境的維護,「保持衛生」是防範疾病傳染之途,也維持著社會秩序。我們為翻新家屋而重刷油漆,為清潔打掃付出勞動;新的清潔工具出現,從除塵雞毛撢子進化到各式家電,居家清潔服務平台也越漸熱門。即便何謂「衛生」,標準既抽象,觀念也不斷演變,這個概念與表徵仍全面影響著現代生活。與此對應,畫廊、美術館的白盒子空間,慣常是整潔乾淨,在一塵不染的環境中,成為藝術品的神聖殿堂。

多元複合的命名邏輯

近年作品多關注現代性的周育正,關注到「衛生」這個表徵,從2017年到2018年,推出了系列作品。2018年在TKG+展出的《刷新、犧牲、新衛生、傳染、清新、機器人、空氣、家政、潔客幫、香煙、戴森、現代人。三》是此系列計畫的第三階段,延續前兩階段在上海馬凌畫廊與香港巴塞爾藝博會的命名,以社群軟體關鍵字標籤(hashtag)為形式參考,並置數個字詞構成,邏輯延續周育正自2015年起的系列計畫《電鍍金,保持冷靜,鍍鋁鋅版,祈禱,漸層,灰燼,抗議,不均,不滿,資本,香爐,佼存,激動,擊,日光。》。

作品命名在周育正過去創作一直扮演重要角色,但多以單一、直線邏輯進行,到了2015年,他從命名著手,突破過往創作語彙,在不具體明述個別字詞作用的情況下並置多元字詞,在相對感性的命名邏輯中,開展造型思維。

構思系列計畫名稱時,周育正先挑出幾個較感興趣的關鍵字詞排列篩選,從2017到2018年,三階段的《刷新、犧牲、新衛生》在不同發生地點的名稱相同,僅有家政平台App的名稱發生變化,從上海、香港的「阿姨幫」變成台北的「潔客幫」。計畫名稱中較重要的當屬前三個字「刷新」、「犧牲」、「新衛生」,幾乎組合為現代進程中的循環。

以「衛生」為前提演繹造型

周育正系列計畫不討論衛生概念在當代社會的歷史演進與意義轉變,而是將之作為切入現代生活方式的視角,藉之演繹造型藝術。繼前兩階段,在台北TKG+的展覽進一步拓展新詮釋,加入在地特性。其中在視覺上最為顯著的,是與傳統曬麵師傅合作,生成雕塑《雲霧、山嵐、曬麵場》。 周育正前往新北石碇山區的傳統曬麵廠,看見門口標語寫著「好山好水才有好麵」,周遭環境則有山嵐圍繞。這個標語揭櫫食物與空氣潔淨的密不可分,周育正於是在展場重新按照原本製麵規格,製作麵條排列於展場特製木架,再透過煙霧機製造模擬山嵐的煙霧。暴露於空氣中的麵條與展場環境直接接觸,有趣的是,煙霧機啟動時,現場空氣淨化機所顯示的清潔指數,也隨之上升。

展場也延續系列計畫裡固定有的線板造型,表現前述更新與衛生概念中最簡單的重新上漆,在刷油漆的方式中找尋造型方式。而此次展覽同時也宣示著「一個試圖擁有最佳環境的畫廊」:展場設置Dyson空氣淨化風扇,噴射強勁氣流,淨化有害氣體和微塵;展覽期間,一架掃地機器人也在展場平台自動來回清潔。另外,展覽中觀眾可用手機App預約「潔客幫」清潔服務,服務員抵達展覽現場,便使用Dyson無線吸塵器清潔走道。諸多環節的組織,延續討論關於衛生的勞動人力,以及新型態的機械形式。

展覽作品及內容的安排,網絡式地從視覺或勞動,構築出引發現代生活形態的不同連結。周育正以此形式概念出發,另回歸傳統繪畫形式製作作品,但系列畫作未在展場展示,全數收錄進出版物《刷新、犧牲、新衛⽣生、家居、洗滌、周育正、顏料、抹布、菜瓜布、畫布、形象、繪畫集》 。繪畫過程中,周育正使用菜瓜布與抹布取代畫筆,也刻意營造畫作的視覺裝飾性,穿梭於家政和繪畫間,回應計畫裡的居家環境要素。

「這系列發展,等於將『衛生』當作前提進行不同分化,或是網絡式的描述過程。」周育正向來擅長處理美學與社會的雙面操作,強調視覺造型背後的工序,將概念形體化同時,揭露背後錯綜關係。 透過繪畫、雕塑、行為、出版,以及品牌、機器(人)、App服務系統、傳統技藝等元素的運用,周育正借「衛生」概念演繹造型藝術,再一次在既有事物機制中,產生另類操作與思考模式,形成辯證。

經過幾次系列展覽,周育正自言,他對於創作的態度跟過去有所轉變,不論是展覽或作品,都越能以自在從容的步調進行。《刷新、犧牲、新衛生、傳染、清新、機器人、空氣、家政、潔客幫、香煙、戴森、現代人。三》與其系列,是對過去創作軸線的突破,周育正持續尋找新語彙,期待著每一次的不同。

(採訪撰文/許祐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