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獎作品

入圍理由

得獎理由

《Break&Break!無用之地》周書毅身體錄像展

周書毅

入圍理由

在主流獲得極高讚譽後,周書毅逆流而行,獨自走向孤獨的探索,行跡踏遍台灣以及不同國家的邊緣地帶,不在乎市場,誠實地以身體回應時代與環境對他以及人們造成的衝擊。在那些黑盒子之外的真實場域,他以最單純的身體,省思舞蹈之於他的意義。歷經數年內外辯證,上下求索,最後他以一場在台北「空場」藝文空間——一個廢棄紡織廠提供出來的藝術聚落與展演空間——的頂樓天臺演出做為一個階段性的總結。一個透過舞蹈的求道者,在都市叢林一隅以舞蹈錄像投影包圍觀眾,當其肉身不期然出現,同錄像中其他的他一起舞動並坎入都市的霓虹與廢墟中時,是那麼心碎而動人。
(主筆/林靖傑)

首演日期:2018.06.29
地點:空場 Polymer

「《Break&Break!無用之地》周書毅身體錄像展」極具規模與野心,儘管是私密的個人作品,卻探索東亞城市及工業快速發展的衝擊。本作有深沉的自我反思,與其探索主題高度相關,超越地域的限制。周書毅透過他的身/影回應不同的都市變遷,也傳達個人生命歷程,為其實踐揭示新方向。多頻道投影為這齣精彩的舞作提供動態的背景與對話關係。這個作品在特定場域首演,它與全球都市化體驗密切相關,打破展演空間限制,不論在任何城市演出,皆能突顯對於人造環境的省思。

關於作品

藝術家訪談

相關評論與報導

作品簡介

為周書毅首次舉辦之身體錄像展。「Break」為休息與打破、損壞之意,不同的意義存在微妙關連;「無用之地」的命名則意喻人在面對身體無用的狀態,以及土地在對抗財權後的破敗。2014至2017年間,藝術家在亞洲與兩岸各地新舊城市移動,從城市的中心到邊緣,以身體和有用或無用的當下地景對話,期間所拍攝的一百多段錄像,重組集結成作品與此地的對話語彙。「Break & Break ! 無用之地」首展地點選擇台北藝術聚落「空場」,與休息再生的廢棄空間撞擊對話。藝術家也隨環境和影像動態於現場演出舞蹈,帶領觀者從身體走入影像中的空間,感受身體與舞蹈語言的力量,在生活中的存在與對話時刻。

藝術家簡介

周書毅,從身體出發,用身體創作與世界溝通的語言。透過舞蹈審視自身生命所見與看不見的社會現象,鏈結身體與環境的關係,不斷探索新媒材與不同領域合作可能,於劇場與生活空間中遊走創作。編舞作品獲國際競賽肯定,亦曾與國內外舞團劇團合作。作品曾發表於紐約秋季舞蹈節、德國杜塞朵夫舞蹈博覽會、英國沙德勒之井劇院、法國外亞維儂藝術節、埃松省舞蹈平台、香港藝術節、北京舞蹈雙週及台灣國家兩廳院等。2004年與陳武康、 蘇威嘉等人共同成立「驫舞劇場」,2011年創立「周先生與舞者們」展開藝術與社會的更多連結。近年專注於亞洲身體語彙的創作探索。

製作團隊

影像導演暨編舞|周書毅
影像設計|李國漢
音樂設計|王榆鈞
燈光設計|莊知恆
平面設計|陳文德
展演記錄|呂威聯
展場合作|空場 Polymer
劇照攝影|劉振祥、詹凱

藝術家對談

影像導演暨編舞|周書毅

從捷運唭哩岸站步行十多分鐘,來到民宅與舊工業聚落交錯地帶,這裡座落著藝術聚落「空場」,是由閒置二十多年的廢棄紡織廠改建,粗獷的牆面傍著磺港溪,溪水濁濁匯入淡水河,映照著不遠處的商業招牌林立,以及通往關渡方向的新建高架橋。

周書毅的身體錄像展《Break & Break!無用之地》在此處發生。在過去三年間,他從台北離開到台東生活,期間出走過綠島、鹿港、香港、首爾、北京、大同等新舊城市,在各城市廢墟、邊陲地帶,透過舞蹈回應當下地景,所拍攝的錄像經節選呈現,再來到「空場」,是又一次的對話。

移動中的自我對話

周書毅說他這幾年一直在找尋創作的「生存方式」,「突然間覺得好像有條死路。遇到死路,不是轉彎、回頭繞,就是把牆攀過去。」感覺自己與當前藝術生態的矛盾迷失,身體跟創作心態低沈的他,茫茫然間決定按下暫停鍵出走。「我還要不要做?我的身體還想不想動?如果還想動,那是為了什麼?」周書毅決定慢慢尋找「讓自己想動的地方」,從2014年到2017年間,他帶著相機,從城市的中心到邊緣,在各地移動觀察,用身體感受環境,將當下的感觸透過身體傳遞。

這原先只是休息時期的自我對話。周書毅不帶腳架,到達一地,先找到至高或至低點,成為接收環境的位置,再把相機放置該處,起身收集感受後開始舞蹈,有時也走出鏡頭外;拍攝時間通常歷時十幾二十分鐘或更久,直到身體感覺耗盡,才將鏡頭按掉,前往下個目的地。他不斷透過身體與那些有用或無用的場域對話著,到過東海岸由榮民撿拾廢材搭建的小白屋,也來到中國城市的公共場所,或是香港的人工高樓,累積了一百多個影像。三年後,他將這些影像檔案翻出,想分享的心情油然浮現,逐步發展成為身體錄像展。

周書毅稱此作為一場「事件」,「我還不確定它是不是個完整的作品,因為它只是我這三年身體跟空間的紀錄過程,當中的一次整合。⋯⋯我也不太定義它是從編舞出發或是錄像創作,只是眼睛打開、看見有感的事情的呈現。」

在無用的土地上起舞

一開始,周書毅帶著想法,和十多個場地空間包括藝廊與美術館接觸,都未得到正面回覆,「可能作品原就不適合放在漂漂亮亮的環境裡欣賞。」後來,他因緣際會來到空場,都市邊陲被人為與自然地景圍繞卻孤立的流逝感,老舊建築的畸形原生質地,都吸引著周書毅。他選取了三分之一的錄像作品,分別投影在空場建物的背面、側面、角落與樹叢、還有周圍溪流的河堤。影像大至牆面窗框,小至水泥磚格,周書毅巧妙選取空間,用其現下姿態,乘載影像對應的另一種空間處境,產生碰撞。於是投射在河堤的影像,對應著香港的人工高樓;狹小通道底端,投影著他的身體特寫;半斜對角線拼湊的鐵皮屋與屋牆切面,載放著橫斜坡上的舞動。周書毅的身體不僅存在影片之中,也出現於展演當下:高低各處空間錄像放映四十分鐘後,他現身高台,身著紅衣,對應著空間中的錄像舞動。

現場演出動作非預先編排,然而動作的產出,積累自周書毅三年來跟空間對話的當下感受,並在空場化為身體與空間的抗衡。「我知道空場即將結束,也正面臨權力關係的拉扯,思考著這裡的失衡處境與眼前風景,身體能量於是產生對抗狀態。」他感受空場環境與周遭狀態,諸如流逝的風景與各種差異衝突,試著把身體跟影像捕捉乘載匯聚而出。「那三場展演,我都在問自己:一個人到底有沒有用?有沒有力量?我收集那個感覺,在當下跳出來。」

歸零而後再出發

計畫源自個人創作與生命狀態的歸零,《Break & Break! 無用之地》的展演籌備也從頭建構。周書毅說,原本的錄像並沒有題目,直到決定展演,才深入挖掘出Break& Break的主軸,既指休息、毀壞,也有問向下一刻的思索。而「無用之地」,又揭示著有用與否的質問,以及若成為有用,誰又該是重建者?另外,如同鏡頭拍攝當下原就無預設觀眾,周書毅也拋掉所有理所當然,他不尋找實際資源,和合作多次的好友影像設計李國漢、音樂設計王榆鈞、燈光設計莊知恆等人,一同構築出展演樣貌。「當內容在討論『無用之地』,再現時,所有東西便都要從身體力行而來。我從資源想法的歸零,看看這條路可以退到哪裡。」

在漫漫採集中發現意義,周書毅說,《Break & Break! 無用之地》呈現至今再回顧,他慢慢找到還想投身付出的方向,「這會跟城市很有關,到底這些發展、非常『有用』的東西是什麼?積極的環境中隱藏著怎樣的消蝕?消逝中是否仍有生命力存在?」周書毅以身體觀看風景,也透視自己原先艱難面對的心理處境,「最終,你的身體能不能勇敢去承受眼前的風景,或是走了就算了?」

若幾年前曾經的「舞蹈旅行計畫」是一次正面積極的移動,則《Break & Break! 無用之地》也可被視為移動中的計畫、整個系列的延續。空場是周書毅新抵之地,記錄後,將續往他處,把對話展開。他用當下身體探勘龐大外在與個人生命的構築,感受並傳遞著;在荒蕪中找尋生命力,在停駐後繼續前行。

(採訪撰文/許祐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