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獎作品
得獎作品
入圍理由
得獎理由
《路吶LUNA》
布拉瑞揚舞團文化基金會
入圍理由
經過時間的淬鍊,舞者沉澱而踏實,自然、生活與文化融為一體。黝黑、強健、簡約而純粹的身體,虔敬且行雲流水的劇場圖像,每位舞者專注的神情,隨著吟唱的沉緩古調,聲音與身體,以歌連結,以布農八部合音貫串,以生命充滿,以情感懷抱,動靜跑跳之間,展現力與美的舞蹈構圖,既本真又悠遠,舞動到靈魂的最深處,這是一趟重新追尋自我的旅程,走得更遠,是為了回家,為了找回自己。
(主筆/于善祿)
首演日期:2018.05.09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
令人激賞的一座里程碑!
在這個超速變化、巨量訊息的年代,《路吶LUNA》沉潛扎實的省思與探問,觸動人心的身體舞動,充分展現力與美的文化溯源能量。這部作品彰顯了自我與他者相互尊重、協商的可能性,歷經跨部族的文化學習與沉澱淬鍊,「布拉瑞揚舞團」從原住民的身體性與部落儀式尋找當代的語法與姿態,重新取樣,以「人」的存在角度出發,豐富了當代舞蹈的內涵。
關於作品
藝術家訪談
相關評論與報導
作品簡介
《路吶LUNA》為布拉瑞揚舞團首次全篇全新田調舞作。
布拉瑞揚帶領舞團舞者深入南投羅娜部落田調,學習山林生活,與布農族「羅娜薪傳音樂團」攜手,透過世界文化遺產的布農古謠,感受群山間的舞踏與樂音;體會文化裡的教誨與企盼。
布拉瑞揚舞團舞者向音樂團與耆老學習,從吟唱至傳統獵人「報戰功」,將布農文化結合當代舞蹈藝術,以man的姿態,回應傳統,回應當代,也是回歸舞者自我內心的探索挖掘。
舞團必須生存,正如創作必須呼吸,在那微弱的頭燈閃現殘影與複像之間,即使沈默,反而有著最巨大的力量,召喚與自然隔絕的多數觀眾,進入與舞作共呼息的山林魂魅間,深淺不一的留下傳統與現代的「對話」還是「懟話」的足跡,也似如舞團創立四年堅持與努力走在探索文化傳承與自我認同的道路,最終發展作品《路吶LUNA》。
藝術家簡介
排灣族編舞家布拉瑞揚・帕格勒法曾為雲門舞集舞者、雲門2駐團編舞家,曾多次受邀為美國瑪莎葛蘭姆舞團編創舞作。2014年布拉瑞揚回到故鄉台東舊台廠創立舞團,與十多位東部青年舞者,在靠山面海的自然環境裡,藉由聲音與身體動作關係的發展,深入探究台灣原民文化與東岸獨特的人文底蘊,發展原民當代舞蹈的身體表述和語彙。
製作團隊
【布拉瑞揚舞團】
藝術總監暨編舞|拉瑞揚‧帕格勒法
舞台監督暨燈光設計|李建常
影像設計|徐逸君
排練助理|許培根
行政總監|林定
執行製作|羅榮勝
行政執行|郭榮益
舞 者|
許培根、周堉睿、曾志浩、許庭瑋、黃韋捷、王傑、朱雨航、高旻辰、孔柏元、孔亞明、Vaiarii Gaudin
【羅娜薪傳音樂團】
團 長|伊斯巴拉淦‧吾瑪斯
音樂指導|王貴明
行政執行|高惠菁、舞瑪夫‧達給魯頓、司若娟
演出者|
王貴明、馬夏玉、王恩賜、王宏恩、舞瑪夫‧達給魯頓、王森林、史仁信、伍正光、司添玉、
伍福明、尤雅琴、伍奧斯定、伍愛薇、全玲玉、王磊、伊斯巴拉淦‧吾瑪斯、
岱斯奴蘭‧慕娃、伊斯巴拉淦‧牧庫恩、松阿秋、王自專、金美英、史鑾鳳、松淑貞、史玉香、谷玲娥、田菊花
照片版權|拉風影像工作室
藝術總監暨編舞 拉瑞揚‧帕格勒法
原住民文化裡,山林是和祖靈與自然對話的場景,狩獵乘載著文化意義與宇宙觀,歌謠則是歷史記憶的精神傳承。當布拉瑞揚舞團在踏查途中,遇見南投羅娜部落,布農古謠裡的群山堆疊、獵人穿梭,無一不使之震撼。這是他們與羅娜薪傳音樂團的初識,那聲音再也無法離開。
歌在山林生活中
決定與羅娜音樂團合作後,舞團首次全體移師田調。成員跟著族人整地、工作、爬山,感受歌謠脈絡與山裡行走的氣息運用。羅娜薪傳音樂團每週兩天的練唱時間,舞者一旁安靜做著筆記,之後再自己嘗試唱出所體會歌聲。舞團慢慢用自己的方式學習,「最後當我們真的開口唱,他們嚇一跳,把我們拉到身邊,一起融在歌聲裡。」
布農族享譽各地的八部合音像空間遊戲,在主旋律與四聲部基礎上,由歌者找到旋律遊走空間。學會所有聲部,才能應人數多寡,在各自換氣空間裡,互相協調應和,疊出繁複共鳴。91歲的耆老告訴舞團:「唱歌時耳朵要打開。」旋律自由,但歌者需在自己、群體、環境空間的共感中交織出歌曲,「規範中尋找自由。這讓我想到,也許在舞蹈創作上會是很好的基礎。」布拉瑞揚說。
從歌出發的舞作首先須面對祭曲使用限制,但也在分部結構裡,找到新的身體可能。《路吶》結構為兩段:上半段由羅娜薪傳音樂團原味呈現日常與祭歌儀典,由開場的〈Tul Tul杵音〉及八首祭曲、工作歌或童謠組成,包括〈Masi-lumah背負重物之歌〉、〈Pislahi獵前祭槍之歌〉、〈Pasibutbut小米祈禱豐收歌〉、〈Malastapan報戰功〉、〈Manantu首祭歌〉、〈Kahuzas飲酒歌〉、〈打陀螺〉,以及〈Mudaning Kata歸途〉。
下半段,舞者在黑暗中從貓道、觀眾席四方出現,頭戴頭燈,吟唱工作歌,緩步走向舞台。布拉瑞揚設定「行走」為主旋律,依序疊加三首歌曲,各有四聲部同時發生;安排八組動作,但運用依當下而定,舞者行進中聽見彼此聲音位置,繼而發聲、移動,「必須無時無刻都在當下,才能決定下一步去哪;覺得要迷路時,可以即時轉彎,把那聲音貼近自己,找到路後再離開。」圖像、隊形皆是當下變化,看似簡單實則「機關」繁複。而動線選擇、集合、分開到相遇,其實便是獵人在山上的樣態。
舞台視覺則極簡以全黑背景加上投影呈現,圖像切頭去尾、縮小放大,投射舞台隨舞者流動;碩大符號是山林的保護,傳統的餵養,信仰的跟隨。「你知道傳統的歌跟你在一起,祖靈跟你在一起,而這些符號也一直跟隨著你,既是月光、祖靈,也是身體裡血淋淋的東西。」
行走中,是吶喊也是對話
後段,舞者重現自身版本的「報戰功」。傳統上,獵人在儀式中以節奏性呼喊回報英雄事蹟,然而舞者多無打獵經驗,練習時始終因歷練落差難有連結,在獲得長老應允後,他們轉而將歌詞化為自身驕傲之事或自我鼓勵——「父親早逝,扛下家計」、「跳舞困難重重,仍不放棄」⋯⋯布拉瑞揚回憶,長老聽完泛淚稱許,「我們突然找到連結,找到連結後,就知道要幹嘛了。」
同為尋找連結,布拉瑞揚曾讓舞者彼此對話。舞者王傑是全團唯一有打獵經驗者。一次排練途中,布拉瑞揚請另一位舞者許培根向他提問打獵的經驗與意義。「那時他用原住民口音說『去山上很危險,差點要掉到懸崖』⋯⋯,我們在旁邊笑到不行。」但問題不斷拋出,「去全聯買肉就好啦!打獵動物都不見了!為什麼要打獵?」舞者語塞,直說「這很重要,這是我的文化!」卻立即被尖銳回問「那文化是什麼?」,對話血淋淋如現實,「他知道重要,可是講不過。」壯碩舞者在數回掙扎後大哭,布拉瑞揚也近乎落淚。「這不就是每個人的課題嗎?獵人的存在到底是什麼?分析到最終,每個人、每個觀眾、每個舞者,其實都是獵人,只是在不同的戰場,找到自己與想要尋找的目標。後來,我就覺得要讓這段被看見。」
歌劇院首演時對話未被呈現,但當《路吶》巡演到雲門劇場,開演前布拉瑞揚集合舞者,告知要將對話拿上舞台,從未排練的段落讓舞者緊張不已,布拉瑞揚喊話:「你們相不相信自己?我們在山裡面走路找路,不就一種未知?你會知道終點在哪嗎?不會!那有什麼好怕的?」他將決定權交予舞者,若當下決定不說,作品就照原先版本呈現。當晚,當王傑走出舞台與許培根開始對話,布拉瑞揚充滿感動。「那對話很直白,但他去面對了這個課題,丟出問題讓每個人思考。」看似輕鬆的對話引觀眾莞爾,但笑語背後是巨大的自我提問——不說族語的族人、沒有獵場的獵人、沒有舞台的舞者⋯⋯,一一連起,艱難而讓人驚心。布拉瑞揚並不害怕,他說,真誠面對後尋找答案,才是路途開展的可能。
從原初學習的謙卑姿態
從2014年在台東成軍,布拉瑞揚舞團經歷《拉歌》、《阿棲睞》、《漂亮漂亮》、《無,或就以沈醉為名》,完成《路吶》,再到新作《是否》,不曾停止追尋自身之根,作品樣貌皆不同,但彷彿一次次回歸,如舞者至今塗身演出若嬰孩初貌,又或者,似《路吶》中的爬行,尊敬謙卑地貼伏大地脈搏,感受存在。
曾經自卑,布拉瑞揚說他現在「很幸運作為一個原住民」,「所謂幸運是我沒辦法定義這舞團長怎麼樣⋯⋯我們太多東西可以學,一定要想辦法讓自己擁有很多不同樣貌。」他說,「這無關偉大無關成功,而是作為這舞團最幸福的事情。」
《路吶》由「走路」與「吶喊」構成,外譯Luna碰巧是義大利文「月光」,又與羅娜部落名稱相仿。吶喊未必是恐懼或勇敢的放聲,有時更是巨大無聲的自我對話。布拉瑞揚說,表演最終都在整理自己,以及整個生命乘載。山林小境,部落通道,從家園出走再不斷歸返的旅程,皆是有形無形的「路」。布拉瑞揚與他的舞者們走著,一步步將路走成人,路遙漫漫,終為走向自己。
(採訪撰文/許祐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