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無止境回首》2018台灣國際藝術節

一當代舞團 蘇文琪

入圍理由

蘇文琪持續結合舞蹈與科技藝術,在純熟的藝術手法上,探索人這小宇宙與無垠的大宇宙之間的關係這一宏大哲學命題。源源不絕的巨大能量充塞整個表演空間,最原始的巫祝般的吟唱吶喊,與最先進的雷射光束,以聲與光,跟近乎儀式般的舞蹈身體,交織成永恆的叩問。整體氛圍烘托中,以精算控制而緩慢移動的雷射光束竟不再冰冷,行進中的數學充滿詩意。這演出已不能單純以舞蹈去界定,而應視為完美統合各藝術領域的當代表演藝術。
(主筆/林靖傑)

展演日期:2018.03.02
地點:國家戲劇院兩廳院實驗劇場

關於作品

藝術家訪談

相關評論與報導

作品簡介

編舞家蘇文琪在2016年獲選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藝術加速」駐村計畫後,持續發展「彩虹三部曲」研究計畫,爬梳與實驗所獲啟發。繼《全然的愛與真實》後,第二部曲創作《從無止境回首》, 是她從基礎實驗「雲霧室」(Cloud Chamber)體驗裡所延伸的想像,思考如何將兩種科學中最小的「粒子」與最大的「宇宙」兩種極端比例尺的經驗,回歸至人,並將此延伸至肢體能量的探索。作品探索無限(Infinity)在表演中的表述,以及藝術家們在自身媒材裡追求無限境界、理解媒材與宇宙起源關聯的方式。作品除台灣創作團隊,也邀請印尼與日本藝術家參與,從原始的肢體、吶喊的吟唱、視線的成像⋯等面向切入,展現心中的宇宙圖像。

藝術家簡介

編舞家蘇文琪於2005年創立一當代舞團(YiLab.),致力於新媒體與表演藝術的實驗與結合,延伸當代藝術面對數位時代衝擊所帶來的提問與省思。舞團之創作理念為:一個作品中沒有唯一的中心媒介,只有看似相同卻又互相衝擊的概念;每位參與創作的藝術家都是獨立的個體,可自由提出各種觀點以深入作品命題核心 。舞團多次受邀國內外藝術節演出,持續獲得國際注目。曾獲第8屆台新藝術獎評審特別獎及2017世界劇場設計展「其他設計類」金獎。

製作團隊

概念&編舞|蘇文琪
現場音樂演出|Senyawa樂團
演出| Danang Pamungkas、Luluk Ari Prasetyo
燈光設計| Ryoya Fudetani
舞台與影像裝置設計|邱昭財、張暉明、廖祈羽
服裝設計|覃康寧
服裝設計助理|余承倧
聲響技術協力|吳秉聖
創作陪伴|周伶芝
舞台監督|鄧湘庭
燈光技術指導|劉柏欣
音響技術指導|顏行揚
技術執行|林晉毅、陳汶甄、張耀文、黃南智、羅婉瑜
攝影|陳藝堂
影像紀實|穀雨展演協創
節目製作|孫平
執行製作|吳可雲
特別感謝|王永宏、文化部「藝科倍速@台灣計畫」、ACCELERATE
Taiwan | Arts@CERN、 Performance Space
國家兩廳院「藝術基地計畫」駐館期間創作

藝術家對談

左起 張暉明、廖祈羽、蘇文琪、邱昭財

宇宙理論中,當今所有時空存在與物質世界都源於大爆炸(big bang),由體積無限小、密度引力無限大、溫度無限高的奇點(singulariy)自外膨脹而成。然而,太初以前又有何物?量子物理學與弦理論推測「平行宇宙」的存在,現處時空只是多重宇宙中的其一、時間長河裡的一瞬,而那大爆炸的起點,也不過是無限存在裡的一個頓點。世界的生成、存在的起源,這大哉問吸引成千上萬科學家投入鑽研,而來到藝術家身上,這對「萬物的理論」的哲思,是否也有相通之處?「無限」又如何能夠被各種藝術類型表述?

探向無限之前

2016年,蘇文琪前往瑞士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藝術加速」計畫駐村,期間她密集和科學家談論各種話題,其中之一便是「宇宙大爆炸」。科學家告訴她,宇宙大爆炸是所有物質世界的源起、時空的出發,她進而探問,「若將這個點當作世界起源,那麽這個點之前,到底發生了什麼?」科學家半開玩笑回答,「那就是infinity minus one。」

從無限的奇點回溯,在科學臆測裡的確存在,依此哲思,所謂起點,以及過去、現在、未來,都既在也不在。從點到無限,從現今物質世界最小的單位粒子,到廣袤無垠甚至無限複有的宇宙,科技的想像與龐大探問啟發著藝術家,延續彩虹三部曲的第二部《從無止境回首》(infinity minus one)自此發展:「我在想,這作品是能量強大的聚集點,大到可以衝擊我們,去想像『我們從哪裡來』?又或者,身為藝術家,最源頭要碰觸的,又是什麼?」

蘇文琪眼中,無止境(Infinity)兼具兩個時空方向,無止境的過去(Infinity minus ∞ -)與無止境的未來(Infinity plus ∞ +),人則位在兩者之間。《從無止境回首》的目標,便是跟團隊在空間與時間兩大軸線上,一起架構萬物的連結性與心中的宇宙圖像。她找來印尼實驗樂團Senyawa,加上印尼舞者Danang Pamungkas、Luluk Ari Prasetyo參與,舞台與影像裝置則由三位視覺藝術家邱昭財、張暉明、廖祈羽共同合作。先從音樂、舞蹈發展作品,再加入新媒體藝術家及燈光設計的想法激盪。「包括樂手、舞者、新媒體藝術家還有燈光設計,每位藝術家都要先分頭思考『無限如何結合到永恆』?如何從他們的媒材,回應這個龐大題目?」

將太初之始連結到無限

在各自思考實驗過程中,蘇文琪觀察著藝術家發展的模組,再從中找尋接軌之處。肢體方面,將舞蹈和密不可分的「宗教」起源連結,而具印尼宮廷舞傳統背景的舞者,身體質地正帶有強烈儀式連結。Senyawa樂團以人聲與樂器共振的強烈音樂風格,創造強大包覆力場,讓感官思緒化為近似凝止的永恆。三位台灣藝術家則將各自對於時空、幾何、視覺的創作思維,帶入視覺呈現。張暉明表示,藝術表現手法,基於過程大量科學資訊交流與對應個人生活的討論;邱昭財則說明,面對舞者跟樂手聚合的強大能量,三人思考,舞台空間應與之對抗或有其他可能?最後,相對音樂舞蹈的強烈炙熱,三人選擇冷靜的雷射動力裝置處理,以光束投射出空間尺度,再以反射鏡折射複雜維度,也加入時間軸線。
最終呈現的作品,由Senyawa樂團以模糊喉音到不斷重複如咒語般的印尼語唸禱開啟,內容意指「將所有命名從地球上帶走」。兩位舞者則變換著姿勢組合,隱喻不同宗教的祈禱,再慢慢從兩人虔誠形象,轉換至人與神祇,由互相祝禱走向對抗。在吉他獨奏與自製樂器的音效中,舞台雷射光束先跟著舞者身體移動,逐漸由一條光束鋪陳到二與三條,在空間中形成幾何三角。之中,音樂向前滾動,舞者則以動作追趕競爭,也用身體關節的驅動開展幾何樣態,音樂與舞蹈間的速度感不斷凝聚、能量越發巨大,此時,雷射光束從三角擴充到包括觀眾席的完整劇場空間,三條射線透過鏡面折射不斷遽增⋯⋯最終,音樂漸遠,太初之始終連結至無限。

跨越領域的共同哲思探問

蘇文琪與藝術家們藉著科學的宇宙圖像溯源,觀想自我與藝術本質,也在創作過程中尋找共融的基礎。他們在相異的領域裡尋找相關,也擁抱觀點碰撞後的啟發。「我以為科學是我從小到大不想再碰的一個學科,也一直以為物理、數學非常艱澀,但當有個創作脈絡思考出來,面對科學,便不再質疑自己『會不會』,而是站在自身專業對話,從而發現許多有趣的相似之處。」而與不同文化、領域及創作主軸的藝術工作者合作,過程既充滿衝擊,又帶有本位跳脫的視角。「每個進入團隊的藝術家都是完整的個體,都有自己的創作脈絡,這某種程度也證明他自己的線路,那條堅持的線路,我一直是非常珍惜的。」當代藝術中多重文化與多重角度為必然走向,異質媒材中的共通性也非新事,蘇文琪試驗著主客思維如何在集體創作與互相啟示中被打開,探問向通同的哲思關懷。

(採訪撰文/許祐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