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婆 • 湯》2018臺灣戲曲藝術節

真快樂掌中劇團

入圍理由

楊力州紀錄片《紅盒子》勾起了台灣社會對布袋戲傳承的焦慮,然《孟婆湯》令人看見的卻更是布袋戲代代順應時勢以求生存的精神。真快樂掌中劇團與無獨有偶藝術總監鄭嘉音合作下,掌中戲與現代偶戲相互輝映,以有形之「偶」度化無形時空,巧妙融合戲台與黑盒子兩種迥異的劇場空間感,以創造生死混沌、虛實交疊之境。劇中藉孟婆為引,既以王寶釧、潘金蓮、白素貞三人帶出傳統文本女性角色一再輪迴的悲劇宿命,也是對女性之於這門傳統技藝的委婉抱屈。此外,現場樂師內斂卻餘韻無窮的音樂表現,更為細膩豐富的劇場美學畫龍點睛。
(主筆/白斐嵐)

首演日期:2018.04.06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小表演廳 

關於作品

藝術家訪談

相關評論與報導

作品簡介

「真快樂掌中劇團」的演藝特色之一,為女性觀點的歷史劇目詮釋。此次《孟婆.湯》再以女性觀點出發,重新詮釋布袋戲經典角色並賦予新意。故事以長年駐守陰間忘川的孟婆為引,串連三位經典女性角色:王寶釧、白素貞、潘金蓮,將淚水化做遺忘重生的符號,敘述女性內心衝擊與對命運的不滿。三位女性的內心獨白,和布袋戲演師自身的內心表述,經過解構與拼貼,交織成虛實交錯的故事。劇團邀請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藝術總監鄭嘉音任導演、現代戲劇編導姜富琴任編劇、新加坡劇場技術統籌Helmi Fita負責燈光設計、梁夢涵為孟婆戲偶設計雕塑,透過布袋戲口白、操偶方式、北管音樂,配合斗篷大布幔、移動舞台與光影,發展出當代布袋戲新面貌。

藝術家簡介

真快樂掌中劇團,台灣少數三代同堂的家族劇團。創辦人江賜美為台灣第一位布袋戲女演師,86歲高齡仍演出創作不輟;傳子柯加財從事布袋戲編導、主演五十餘年,為台灣重要布袋戲演師;第三代柯世宏、柯世華傳承掌中藝術,參與國內外藝術節演出與偶戲研習,傳承台灣布袋戲之美,同時在東西方現代與傳統交會下,為布袋戲尋找新契機,近年劇團第三代跨界跨媒材的演出受到廣大迴響。目前一家三代傳承,共同為本土掌中戲文化的延續努力並創造佳績。

製作團隊

藝術顧問|江賜美
戲劇指導|柯加財
導 演|鄭嘉音
編 劇|姜富琴、柯世宏
燈光設計|Helmi Fita(海樂彌飛達)
音樂設計|姜建興
唱腔編曲|吳雅婷
舞台製作|鄭勝文
戲偶設計|梁夢涵、柯世宏、柯世華
演 員|柯世宏、柯世華、劉毓真
後場樂師|姜建興、吳雅婷、劉昭宏
技術執行|許俞苓、賴韋佑
國際行政統籌|蘇威任
文宣設計|歐佳瑞
攝影|陳又維

藝術家對談

導演 鄭嘉音(左), 編劇 柯世宏(右)

民俗信仰中,「孟婆」長年駐守奈何橋,在地府出入之界取忘川水熬湯。靈魂從幽冥邁向人世之際,一飲孟婆湯,記憶悲喜褪去,前塵惘惘,死生兩忘。這掌握轉世之鑰的傳奇人物,是真快樂掌中劇團《孟婆.湯》裡的靈魂人物,串起劇中女性的愛憎怨嗟,陰陽幻化間,又隱喻布袋戲演師掌中人生。

女性觀點演繹新貌

真快樂掌中劇團由台灣第一代女演師江賜美創辦,現年86歲的她在男性主導領域開闢天地,以女性觀點詮釋歷史劇目成為劇團特色;她帶領的「非典型」戲班維持開放,無門派歸屬亦鬆綁師徒制與家族傳承,現今第三代的柯世宏、柯世華雖從小浸潤,卻在退伍後才正式決定入行,更以西方偶戲訓練與跨媒材的演出形式,為布袋戲帶來新貌。

劇團近年跨界已有前例,《孟婆‧湯》更非與導演鄭嘉音的首度合作。鄭嘉音與柯世宏是多年好友,前後於美國學習西方偶戲。鄭嘉音創立無獨有偶工作室以來,柯家兄弟多次參與演出;2005年,鄭嘉音曾以《戲海女神龍》向江賜美女士致敬;2013年,真快樂劇團的《母子情深─薛剛樊梨花》也由鄭嘉音執導。

回顧《孟婆‧湯》誕生,柯世宏表示,最初動念製作與「鬼」有關故事,與鄭嘉音討論後,決定以「孟婆」為引,重現經典女性角色。他說,孟婆賦予靈魂新生,近似布袋戲演師,「演師下戲第一件事是把戲偶所有衣服脫掉,隔天到另一場地搬演另一齣戲,可能同樣戲偶又被穿上不同服裝,演另一齣故事、新的人生。」毛遂自薦執導的鄭嘉音則觀察,常以男性英雄為主角、女性為附屬的布袋戲,少有女性題材,借此機會,可一次呈現女性不同面貌。

於是,《苦守寒窯十八年》癡等夫君的王寶釧,《武松打虎》追求自我的潘金蓮,《水漫金山寺》對抗天道的白素貞,在劇中成了同位女性的靈魂輪迴,死後於冥川邊與孟婆喟嘆前世,被賦予轉世機會,流下的淚水化作「湯」,成為遺忘重生的符號。柯世宏、柯世華更將自身家族戲班故事化做獨白穿插戲中,戲劇與真實、戲偶與演師、舞台與人生之間,界線不斷轉換交錯,解構再拼貼。

傳統現代的虛實交錯

有了故事軸線,編創團隊在傳統架構下注入現代元素:布袋戲偶面孔雕刻與衣著,和用現代戲偶面具呈現的孟婆,在不同風格間尋求視覺調和。音樂設計將電子聲響融入北管樂曲,強化空間與戲劇感,也與後場樂師的傳統即興「活戲」融合,讓樂手與台上演員共同呼吸。唱曲編寫則保留北管曲牌,但同有官腔漢語與閩南語並存的開放。

口白、戲偶、音樂、文本等元素保留傳統,舞台視覺卻大破舊有佈署。固有彩樓移除,改以移動式平台與演師一同流動,也讓觀眾看見演員操偶神情姿態。鄭嘉音說明,舞台打破偶戲框架,是為呈現演師搬演他人人生的「戲中戲」,也讓觀眾看見演師的情感澆灌,但仍有移動平台作為表演聚焦及行走空間。演繹孟婆的劉毓真,另以大面斗篷布料現身,隨情節幻化為洞穴、流水、風等元素,時而成為戲偶舞台。「這契合東方劇場的物件運用,如京劇裡的一桌二椅,或印尼皮影戲代表所有自然現象的『生命之樹』。」萬物有情、一物多用的寫意表現,另呈現於舞台一角水盆,演員演出前用盆中水淨身,演出中亦有水滴不斷滴落,借指夢婆之「湯」,既為淨化,也隱喻時間流轉。柯世宏補充,「淚水」是故事註解,孟婆湯讓一切再生,隨角色蛻變、成長、受苦而累積,「當演出燈暗,湯也就熬好了。」

傳統戲劇演師詮釋他人故事,「自己」反而隱身,鄭嘉音決定將戲班故事帶入,並讓柯家兄弟穿上灰色掛袍現身台前。「布袋戲街頭演出常有雜音干擾,演師敘事參雜摩托車聲與喧鬧,如人生吉光片羽,因此希望在故事間從台前旋轉到幕後,讓觀眾感受布袋戲準備自己的過程——隨劇情角色,演師口白、口氣、聲音要變,戲偶使出武功時,也會影響演師表情、律動與身體狀態。」台前幕後,孟婆讓角色輪迴,而演師將手套入布袋戲的時刻,就是一次新的人生風景。

台前現身是柯家兄弟初次經驗,柯世宏笑說,「從小訓練都是躲在舞台後,演出時不管三七步、身體歪斜,只要把布袋戲演好就好了。所以當導演把東西撤走,我馬上想:『那我這麼大的身軀要藏在哪?』」人偶線條優美並存要歷經鍛鍊,「但感覺、『氣』對了,身形就會美好。最後我乾脆跟著劇情:布袋戲怎麼走,就跟著怎麼做。」劇中兄弟對話揭露戲班艱辛,也讓兩人重啟多年回憶。他因此認為,《孟婆‧湯》在傳統戲劇的架構中,為布袋戲劇團一片片補上真正的「肉」:「觀眾接觸到的不再是單一故事,而是布袋戲全面——是真真實實、台灣一個戲班的故事與感受。」他引述江賜美觀戲評語,「演戲的人,最重要是跟觀眾有流動。⋯⋯看戲的時候,下面跟上面的人的呼吸連結在一起,便正發生一件好的事情。」

《孟婆‧湯》隱喻家族戲班經營,被設定為首部曲,劇團下個作品《一丈青》將以水滸女將扈三娘故事,演繹戲班「入江湖」本事。流動與開放是契機開始,演戲觀戲、台上台下、傳統當代、藝術工作者與所處世代間,或者均是如此。《孟婆‧湯》見證,手把手的表演藝術,自老藝師向年輕世代傳承,而承襲珍貴技藝的後輩,又從自身所在,對家族歷史給予深情回望。

(採訪撰文/許祐綸)